岩洞卷——攸县天井龙
2013-06-19 10:53:37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攸县风物 | 编辑:颜洪 | 作者:彭志文 刘大元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0096

   天井龙,天然形成的一处山顶开口垂直下陷的岩洞,位于高枧高龙村石桥里组一座山头上。历代县志均无记载,但在北乡却流传许多民间故事。

  天下名山的洞穴不知凡几,但其洞口大都开在山脚或半腰,而天井龙的洞口是从近山顶处垂直开口,这是一奇。洞口直径约7米,井内四壁为红紫石,洞口至洞中水面,深约100米,游人捡起大石块扔入洞中,数秒钟后方能听到微弱回声,又是一奇。洞里的水久旱不涸,久雨不溢,只见水波在同一水位荡漾,水从何来,又流向何方,无以探究,也是一奇。旧时游人从附近弄来连枝带叶碗口粗的松树扔下去,只在水面转个两三圈就不见了,究竟是沉入水底还是被水下漩流转走了,令人不得其解。“深山藏虎,深水潜龙”,古今传闻这无底深渊是潜龙出蛟之穴,名其处为“天井龙”。其来历,流传一个神话故事。

  传说从前有一富户死了母亲,请地仙堪定一块风水宝地葬母。地仙来到天井龙说:“这地方坐势朝阳,龙脉结穴之处,你母亲如能葬到这里,将来你家后人会出贵人,皇帝转世。”富户照风水先生的话择日埋人,大锣大鼓16个金刚把棺材抬上山顶。择定的下葬时间快到,风水先生说:“我唱请山神,如果看见草鞋打架,你们就鼓劲打锣。”恰在快下葬时,真的16双草鞋打架,这时16个金刚、送葬的、打锣鼓的都围着看草鞋打架这稀奇事去了,忘记打锣,顷刻天上大雷大雨倾盆而下,墓穴顿时下陷裂开口子,棺材往下一沉,形成现在的洞井,连绳索也沉下去了。主家急了,请来水师潜下水去,往井底探棺材拉绳索,可是水师下水也无踪无影。风水先生说:“今后井边出了18处岩石就会有18位文臣武官出在你家,就来扫墓。”结果,主家没等出齐18处岩石,只出一处岩石就来扫墓,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岩石出了。至于那位水师,上不了岸,变成一只鸭潜入井底地下河,漂到湘潭渌口河里才浮出水面。河边有位农妇正在洗菜,这鸭饿了抢菜吃,洗菜妇女用右手抓住鸭颈往岸上一甩,往后一看,原来不是鸭,而是一个人,问他哪里来的,此人说是从攸县瑶山天井龙下水的。这自然只是则民间传说,而且县内出现两三个类似的故事版本,诸如草鞋打架、水师变鸭、渌口上岸,情节颇为雷同,自然用不着今人去穿凿附会。

  这传说到如今也不知几百年了,天井龙的水究竟有多深,究竟流到哪里去了,成为一个谜。直到1969年为抗旱凿成隧道到天井龙洞底,才揭开了谜底。

  那年6月天大旱,高枧公社江水断流,池塘干枯,高龙大队更是缺水。当时公社发动干部群众找水源,来到天井龙,眼看井底水旺,就是不知洞有多深,水源多大,号召党员干部奋勇报名冒险探井。当地一位共产党员,五十年代抗美援朝老战士陈德祥,自告奋勇报名下井探水。探井那天,全公社的党员、干部群众好几百人,围在山顶井边。探险准备了两根长龙索,并用木板做了副坐栏给临近井水时站脚用,又准备好一根长绳供吊住探险者腰身之用。为防止井上井下喊话不通,还准备好了一面铜锣。井上用两只大树吊好绳索,还用几十个人拉住绳头。陈德祥顺着绳索到了井下,用手电筒向洞内四处照,见井中水面直径约5米,水面荡漾似是活水,但未见到大股泉水,只发现井壁旁凸出一块大岩石,岩下涌出一小股泉水,长年从井口抛下来的树干树枝大都被涌泉卷到了这块岩石之下。探井过后,公社利用修酒埠江灌区东干渠的余款,组织30多个民工,费时近一年,从天井龙山底打通一条长50米、宽2米的石隧道,到天井龙井下引水灌田。但隧道打通后仅放水个把小时便成了干洞,没能达到取水抗旱的预期目的。据仪器测量,隧道选址准确,隧道洞口位于井下100米处,低于原井下水面2米。因井下并无暗河也无涌泉,隧道洞口之上2米深积水放完之后水便漫不上来。据实物探测,隧道洞口距井底径深才2米,公社放弃了在洞口安装抽水机提水的方案。此次凿洞取水虽未遂人愿,但揭开了天井龙的神秘面纱。天井龙的真身为一径深102米的垂直岩洞,井底并无大股涌泉更无地下暗河。

  距天井龙约200米处山下,有一山洞竟如人造隧道般穿底而过,长约20米,高约1.8米,当地人称为“穿眼坡”。附近山脚坡岸上有块与山体裂开的高大扁平的岩石,人称“挂壁石”。不远处,象谁使神力从山上移来两块1米高的大石头,摆放在小路两边相对而立,人称“双石门”。

作者:彭志文 刘大元

责编:颜洪

来源:攸县风物

攸县新闻
成长ABC
攸视频
直播视频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